年轻时,陈乃平在原上官竹编厂工作,学了一身好手艺。上世纪80年代,他们一家从上官搬到富阳。“想靠着自己的手艺在富阳谋生活、站好脚。”陈乃平决定从事老手艺活,但富阳城区没有毛竹,他需要的毛竹全部须从上官运到富阳。
陈乃平想,如果做篾匠,打竹席、修竹制品,所需毛竹量大,从上官运到富阳不方便。最终,他选择做鸟笼,一是考虑到自己曾做过竹笼,基本原理差不多;二是做鸟笼所需毛竹量少,运输方便。
每一次,他都是在上官先打好鸟笼的毛坯,再把多个鸟笼一起带到富阳进行定型、烘干等细加工,之后再卖到杭州去。
一个鸟笼,能卖上7.5元,而制作鸟笼的成本不到1.5元。一个月下来,卖鸟笼能赚到300元左右。据陈乃平回忆,当时一般人在单位里一个月的工资仅为30元左右。
陈乃平制作的鸟笼,卖得好是有原因的——他对选材很有讲究。“做鸟笼的毛竹,都是我自己到上官毛竹林中选取的,每一株毛竹都必须有8年以上的竹龄。”陈乃平说,这样的老毛竹制作出来的鸟笼,基本不会出现虫蛀。
如今,他成为富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就想把手工鸟笼制作、竹编等手艺传下去。